《无人区》开创了西部公路喜剧片的先河,其中的音乐与画面都充满了浓厚的异域色彩,安又琪作为电影插曲的演唱者。下面文案君给大家带来电影无人区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1
无人区中的“人”,按剧中人物潘肖的说法,是指不会用火,也就是指不会用火的野蛮人。导演应该是把学会用火作为文明的开端。本剧中太多巧合,这是宁浩导演一贯的风格,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一点也是可以原谅。本篇影评就我的观影感受结合四年的法学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法律代表秩序,但是法律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维持秩序的作用。从影片中,法律发挥作用的条件有二:其一是个人的遵守,如果个人不能遵守,则必须出现使得法律得到强制实现的`力量,剧中的警察就代表这种力量。在无人区,除了潘肖,无人遵守法律,瘦弱的警察代表国家强力的式微,因此这里游戏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其次,我并非表达法律就是好东西。潘肖借助法律帮有罪的人脱罪,自己也想借此名利双收。他懂得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明的暗的都知道。
最后,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在为名利奔波,所以那个卖隼的人告诉潘肖他们是一样的。
整部电影沉重却不压抑,渲染了太多卑劣的人性,可能作者的世界中这些东西太多。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2
徐峥第一次用火,是烧前面大货车上的茅草;
第二次准备用火,是焚烧黄渤的尸体;
第三次用火,是为了救余男。
这三次用火,从乱用,到会使用,到会用,感觉就是经历了一个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
第一次,徐峥仿佛是初识火种的野蛮人,知道火可以用于焚烧,但不知道焚烧的后果是什么。
把打火机丢向装满枯草的大货车,虽然提醒了司机俩兄弟,但他没考虑过满车干草损失扑灭不了的后果。
在这里,火起到了人类给他最原始的定义的作用:焚烧
第二次,徐峥用火的意图是销毁,进化到了使用火这一阶段。到仍旧不会用火。
他希望使用火销毁自己的过错,希望一切随着黄渤的消失化为尘埃,希望火能带走一切,却从头到尾没想过投案自首,这是人之本性,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人很多时候是遵循本性来生活的,好逸恶劳,贪生怕死等等,这些只有通过教化后才能改善。
徐峥在这次用火前后,不正是遵循本性而走么。
第三次,救人,这次是会用火。
上面说过,人要通过教化才能走向文明,而教会徐峥用火的人,是余男,或者说和余男在一起经历的事情,让他有了领悟。最终决定牺牲自己救下余男。
这时候我突然有种想法,火,或许象征着你手上的一切东西吧,或者说,一切工具。
比如字,识字不算厉害,有的人可以用文字来引发战争,有的人可以用文字唤醒诗人。
《无人区》这部电影探讨的东西挺多的,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导演没才华,也不是导演被资本束缚住了手脚,是时局不让拍。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3
《无人区》是一部很容易看得懂的电影,黑色不失凝重、戏虐却不夸张是我的观感。
相较于当下电影的小资小爱,通篇的西部蛮荒、丛林法则给影片注入了十足的血性。对比花拳绣腿般的摆酷电影风潮,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的是再真实不过的真实。公路电影特有的流动场景和盘根错节的叙事方法,一扫小格局电影的窒息感。
但这些并不是《无人区》的全部,在我看来最精彩的部分来自“匪夷所思”和“黑色幽默”的拿捏。片中的小道具“打火机”可以做为《无人区》精彩绝伦的注脚。
片中“打火机”每每出现时,几乎都是非常戏剧性的桥段,时而黑黑的幽默一下,时而让片中人物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改变。通过几次巧妙的安排,打火机已经成了观众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黄金大龙套,甚至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观众形成了心理暗示,“打火机”又该出场了。然后就是果不其然,打火机成了笑料,转几个镜头,它又成了杀人武器和救命稻草。不得不说,打火机运用的称得上精彩绝伦,一个新的经典道具从《无人区》孕育而生!
《无人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正常的`,不多见的,好的国产电影。相对于大多数故事背景发生在公路上的电影,它其实已然节奏明快,悬念制造的幅度合理,人物性格塑造得充分,动机合理,情感递进升华让人信服,西部片里原本就有的黄金配角,在这里也够多管饱。
更为重要的是,走出了自己的安全区域,放弃了擅长的多线叙事的宁浩,并没有让故事散掉,他最好的节奏感和故事氛围的把握,仍抓在手里,考虑到转型一刻翻阴沟,永远只有一招鲜的中国导演如此多,这点尤其宝贵。
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明明知道是煽情了,却还是有点小小的动容了——我觉得,仅凭这点,说明《无人区》是合格的类型电影,点赞。
看完心里会有点压抑,不过压抑了是好事啊,代表着我确实有被电影打中。冲着导演,我来到了电影院。宁浩带来的的确是部好的国产片,好演员,好剧本,当然还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西部景色。虽然我中途也打了几次哈欠,可是还是挡不了我对它的点赞。电影甚至也可以叫做“蛮荒时代”,在那样一片无人区中,文明是最不应该出现的东西,当它和野蛮或者是人类表现出的动物本能产生强烈的对比时,我还是被惊到了。其实想想,竟然还会有些真实的害怕,因为纵然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下,身边还是会有这种最不该出现的所谓的为了钱可以不惜一切的事情发生。看了下影评,其中不少说宁浩复制好莱坞大牌导演复制的过分,其实好的东西是可以从复制开始的,到最后说不定还会超越它,不到最后谁又知道呢觉得黄渤演的角色给了其他人,还就是演不来,演技大赞。反派一号的眼神也有秒到我哦,对于这种粗犷型的,导演刻画的还好啊。
无人区就像是一只雏鸟,羽翼虽然尚未丰满到可以翱翔,但你可以看到,它会长成鹰隼。《无人区》的镜头还受限于三秒一切换的规则,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人风格,所以,我用“距离大师,一步之遥”来形容。这一步,可长,可短。
《无人区》不是喜剧,但会让你发笑,被它的黑色幽默感染,笑得前仰后合。
《无人区》不是悲剧,它不会用黑暗笼罩大地,你仍能见到文明的火光。
《无人区》不是心灵鸡汤,它不会不痛不痒的慰藉你。
《无人区》不会让你大彻大悟,它像是大师往茶杯里倒水的过程,最终你得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4
电影是一门展示矛盾的艺术,法律是解决矛盾冲突的规则,所以法律元素被电影编剧们钟爱,他们充分借助矛盾线索设置情节,展示矛盾的多样性营造戏剧效果。由宁浩执导的电影《无人区》中整合了诸多法律元素,通过法治规则与丛林法则的碰撞,充分展示了在法治荒芜的旷野中人性的孱弱,其中的法治隐喻令人深思。
由徐峥饰演的律师潘肖在法庭上为盗猎分子辩护,公诉方及出庭的证人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法庭只能将盗猎分子无罪释放。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明明做了坏事,因为缺乏证据,法庭宣布无罪释放的桥段,有些入戏深的观众义愤填膺,误认为法官非常愚蠢、为虎作伥。但电影不是客观世界,观众在电影中扮演的是全知的上帝,而电影中的角色都是现实中的人,现实中审判只能做到形式上的正义,不可能做到理想化的绝对正义,审判只能以事实为依据,事实只能通过客观、真实、合法的证据来体现,刑法中的疑罪从无的原则就是建立在形式正义的基础之上,任何审判都不可能不顾证据而追求绝对的理想化正义,这就是电影审判与现实审判的区别。虽然说法官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但法官毕竟不是全能全知的上帝,很多观众可能对恶人被无罪释放引发对审判的质疑,虽然这是一种嫉恶如仇的.高尚情怀,但也折射出观众对审判规律的不理解,当然也给侦查机关的证据意识上了一课。
法律规则对个体的意义在于被严格遵守,如果守法底线一旦被攻破,就会跌入无尽的深渊。律师潘肖开着盗猎头目的轿车在无人区狂奔,遇到不让道的货车司机,在超车的时候货车司机一口痰吐在了挡风玻璃上,潘肖逼停货车之后,开始对两位司机讲法律,但是被货车司机一巴掌打在脸上,之后历经加油被敲诈、货车司机的报复、无意撞晕埋伏的杀手之后,律师心中的法律火苗被彻底浇灭,竟然为了消灭证据欲烧毁“尸体”,最后走上以暴制暴的不归路。律师遵守有人社会的法律规则,甚至是文明理性的象征,迫使其放弃法律规则的不仅有逼仄的环境,还有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更有对名利的无限追逐,他反复唠叨的关于头条的话题就能说明。现实中有很多的无奈与诱惑,都可能迫使人放弃法律底线,铤而走险,无数的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结果只能万劫不复。
整部《无人区》中充满暴力元素,无论是盗猎分子、还是加油站的经营者、还是放弃法律的律师,都奉行暴力解决问题的法则。这里的暴力不仅有车撞、开枪、锤击等硬暴力,还有所谓的捆绑经营、高额咨询费、保密费等软暴力。因为时空的转移、条件的改变,强者也可能随时变成弱者,影片中的黄渤饰演的盗猎分子更是从杀手强人到被车撞昏的弱者,再到持枪杀人的强者,最后沦为客栈傻子的锤下鬼,反观其他角色莫过于此。没有法律规制的社会中没有永恒的强者,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大行其道,这种法治真空状态下的社会十分可怕,因为你随时随地都面临各种无法预料的威慑,只能活在无尽的恐慌中,欲用暴力捍卫自己的安全,反而会接受更多的暴力。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曾说过:“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其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在无人区中主持刑罚的政法机关远在千里之外,犯罪证据的销毁在广阔的无人区轻而易举,这样在有人社会具有强大威慑力的严酷刑罚,在这里就能被轻易避免,难怪贩卖鹰隼的盗猎头目敢用车撞死一个又一个人。
电影的镜头能够描述故事的全面细节,观众就是角色们的全知上帝,入戏太深的上帝们喜欢做裁判的法官,脱离客观世界下判断,而需要深思和反省的恰恰是作为“上帝”的观众们。法律存在于客观世界里,对于影视剧中的法律现象,要学会落地思考,这样,优秀的电影才能触及灵魂,从中汲取守法遵法的正能量。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5
貌似最近看了挺多的电影了,但是没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可以写点什么的冲动。今晚看完了《无人区》,心中有那么一丝的冲动,即使挺晚了,也想写点什么。
《无人区》的导演是宁浩,其实对他没什么印象,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不过拍的这部片子确实挺好的。先说这部片子的主题吧,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人性。人性恶,这里没有体现人之初,却更多的来渲染人性本恶。片子开头大肆的渲染人性的丑恶,不是唯利是图就是逃脱犯罪,在这里让人感到杀个人都没有能知道,想想500公里的无人区,有的只是荒漠,就是在那死了,没有个十天半月的谁会知道。
无人区这个环境给了犯罪分子可以猖狂的条件。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人性本恶,我想说的是人性恶中还残存的那一丝的善良。无人区中发生的事,在我们看来能逃避就逃避,谁还愿意扯进这些恩怨中呢。片子在死了几个主要人物以后,逐渐达到了高潮。其实这部片子的人员并不多,没有那种多人海波澜壮阔,要是说这是一部大片的话,我想只有可以称得上壮美的背景了。
万里无人的荒漠,黄沙漫天,真有一种大漠孤烟直的感觉,那种场面,我想足以震撼人心了。单单场面就给人以荒凉,人心惶惶的感觉。想想在这种场面下能发生什么事情,其实可想而知。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他内心中的欲望以及丑恶的一面必定暴露无遗吧!但是,人性中仅存的`那一丝的善良也在高潮中到来了。
主人公为了一个其实与他无关的女子,在自己命大活下来的那一瞬间,他并没有置身事外,在得知那个女子的命运将是被杀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去救那个女子。在那个女子命悬一瞬的情况下,他毅然的用自己的命换回了女子的生。其实我感觉片子到这应该算完了,片子的结尾反而用了一群天真的孩子来结束,我想这是用善良的孩子们来反衬人性的丑恶吧!也或许是说明人性的丑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的逼迫,社会的诱惑导致的!
其实我感觉每个人看这部片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是是非非自有人评判!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