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了人生的“一期一会”,袁之华代替姐姐参加同学会并偶遇年少时仰慕的男生尹川,二人信件往来间以各自视角引出三代人的故事纠葛。下面文案君给大家带来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1
周末去了电影《你好,之华》,电影散场,我坐在座位上久久不能起立离去,身边的观众相继起身离开,我却一直在啜泣。
电影的主题是错过和青春,很明显它是一个文艺片,故事情节也很文艺,在这个时代里用信件交流联系,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没有比这个更文艺的框架和线索了。但却没有给人脱离现实的虚构感,故事讲的很好,也很完整,不得不说,岩井俊二导演真的很会讲故事。
两个姐妹,姐姐之南,校园女神,成绩好,长得漂亮,又是学生会主席,这样的女孩子是校园里最闪亮的星星,也是最骄傲的。而妹妹之华是平凡的,不起眼的',最最普通的姑娘。在之华眼中姐姐是优秀的,也是自己无法企及的存在,她爱姐姐却也在姐姐面前自卑,甚至有一点点的嫉妒,姐姐什么都是那样的好,自己唯一喜欢的男孩子也是姐姐的追求者。
很多青春片都把故事讲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好像任何一个人的青春时光都是那样闪耀的主角,其实并不是那样的,之南是千万人中才可能出现一个的概率,但之华就是千千万万的我们自己。我们大多数人的青春岁月里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故事发生,有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细小的,甚至无聊的时光,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不是最好看的,不是能力最突出的,我们胆怯,我们把秘密放在心里;我们失落,被喜欢的人轻易的拒绝;我们没有勇气,没有在打击之后在全班人面前宣布什么,也没有为谁曾在大雨中淋过什么。这些都是最真实的存在“懦弱”的我们因为如此的也好像没有因此也伤害到自己太多。但我们的经历的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是真的,悸动是真的,小确幸是真的,失望失落是真的。其实这样已经很好了。
我到底为了什么也哭呢我也很难说清楚,或许是一些相似的情节勾起了对中学时代的记忆,或许是忽然间觉得自己的青春真的逝去了而为此感到伤感。对于这一点,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感受,大概是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以前总听人说青春易逝但没有真切的感受,是一种模糊的、浮于表面的甚至浮夸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那天我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中学时光,忽然间我意识到我再也回不去了,再也没有那样的欣喜悸动和感伤,仿佛是一瞬间,我看到以前那个小小的、懵懂的自己从自己身体里面抽身出来,微笑着和我挥手说:“再见了呀,你要保重呢~”我感到非常不舍,非常怀念,并且非常清晰的认识到真的我是失去她了,干脆利落,没有回旋。
我们一直在成长,我们渐渐在强大,我们收获了很多,但为什么,我还是偶尔非常的想念我逝去的青春,怀念青春里小小的自己。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2
电影以葬礼开场,以校园生活的回忆定格来作为收尾,葬礼是对生命的不可挽回,校园生活是对青春匆匆而过的追忆缅怀,一切都是在讲年华岁月的逝去。
不叫《你好,之南》是因为影片不单单是聚焦之南这个人物,而是聚焦对周迅所扮演的之华这个人物所引出的祖孙三代的一种全景式人生关照,镜头雕刻的是在不同年龄段的他们面对爱情,面对命运所产生的不同际遇的人生交织图腾。所以,进一步来说,《你好,之华》里面的华可以引申为电影里全部人物的“年华”,是一种人物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与问候。
三代人的线索都是以周迅扮演的之华作为情感纽带而串联起来。
之华是全片的戏眼,所以影片叫《你好,之华》。
是之华替姐姐参加同学聚会遇见了尹川然后装作没有死去的姐姐之南给他写信开启了全片,初中时的校园生活片段更多的也是在叙述那个在姐姐之南光环下的普通少女之华暗恋男神尹川的少女心事。婆婆那条线是之华看见她与英语老教授在公园里谈笑所引出。之后,为闪了腰的婆婆送信,为手受伤的英语教授老爷爷写信也都是之华这个人物所连接起来的。之南的儿子晨晨那条线也是在讲作为小姨的之华与侄子晨晨面对至亲突然离世后的人生状态,之华在黑夜里彷徨着急的找到离家出走的晨晨,告诉他你还有家可以回去,是之华给了晨晨温暖,是之华拍着晨晨的背默默留着眼泪心疼说出那一句,好好睡吧,睡一觉就会好的。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里,一切都是轻盈克制而充满诗意的,虽然以葬礼作为开头,但前半段的基调都是明朗跳动而活泼的,时时有幽默的细节。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一切处理的不疾不徐,痛心,伤感,释然,一层层抽丝剥茧,一点点向你娓娓道来,就像冬日里的一杯温暖的咖啡,也像最知心的朋友在和你深谈低语,整部电影的观感非常舒适,那些诗意的瞬间会让你看完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回想起来。
昨晚看完电影,今日一早仍然会想起的是那句在冬日里裹着厚厚围巾低头的叹息,是写信沉思时笔尖触碰纸张的沙沙声,是婆婆收到信时的激动变成了轻描淡写的那一句“你放在那里吧”,是那个英语老教授家里“不小心”遗落的口红,是原本应该嚎啕大哭的葬礼上静默的不舍,是那句少女只会写在信上,永远不会说出口的—我喜欢你。
之南的死去,带给周围人的悲痛是显而易见的,但导演没有直接要人物浅显的哭。
而是表现在之华参加姐姐_周年同学聚会上已经要早早离场时听到姐姐年轻时的毕业演讲的声音而心碎不舍的回头。
表现在之南儿子晨晨问奶奶,人为什么要死以及他在看到小鸟死去时的低头凝视和放飞家里养的鹦鹉的同时也是放飞过去的自己的释怀之情。
表现在之南女儿睦睦哭着对着尹川说的那句,要是写这本书的作者来早早接我们就好了。
表现在之华对尹川笑中带泪的那句,要是姐姐当初嫁给你就好了。
表现在之南的父亲母亲对外宣称之南是病死的,是自然生老病死自然的不可抗力,而不是对之南自己结束生命的痛心惋惜之情。
关于人物的表演,两个小演员张子枫和邓恩熙都灵气十足,邓恩熙是那种第一眼就会在人群中注视到的美丽少女,哭戏见演技派的实力,小小年纪,未来可期。而张子枫更是因为此片提名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电影里几场关键的戏她处理的很精准到位,自然有生活的烟火气息,把敏感,俏皮,可爱的青春期少女懵懂的一面完全表现出来了。胡歌也是亮点,饰演一个头发散乱,胡子邋遢,喝酒消愁,整天混日子的实实足足渣男,胡歌的表演有一种沉下心来的力度和爆发力,在得知之南死了后那一晃而过,有点自责,有点后悔,又有点蒙圈,不想被尹川看到自己的痛心瞬间的表演让我印象深刻。周迅的表演比起因为角色束缚要端着演的如懿传明显更自然灵动,处理起生活化的现代戏显然是她的强项,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秦昊的表演也属上乘,把一个落魄的小说家爱而不得,错失遗憾,痛心但不张扬的内敛一面全然呈现了出来。我对这个角色最有体会,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小说作者,和尹川有着同样的命运。写过两本不畅销的小说,前阵子,大学10周年同学聚会,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问我,你现在在做什么啊我说,我写点东西,出了两本书。同学说,哇,没想到我们中间还出了个“大作家”啊,你现在一定赚很多钱吧。我回答不上来,因为光凭那些可怜的版税收入,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同年龄的朋友做生意的做生意,做高管的做高管的,几乎都结婚买房生子,而我几乎一无所有,我有时候也问自己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改行吧。但我是真正热爱写作的人,写作已经融入了我生命,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已经变成了我最珍贵的朋友,他们的人生就是我的人生,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所以就算实在坚持不下去,也就大不了从头来过而已,毕竟我才刚30岁出头。
青春是岩井俊二作品中永远的母题,在点映见面会上,导演还是那个带着眼睛的文艺青年摸样,面对观众的问题也是回答的有点害羞有点不知所措,有没有人是永远活在青春里的我想,岩井俊二就是这样永保初心的人。
岩井俊二的电影里,处处是青春的影子。
写信,阳光,操场,遮脸的口罩,自行车,转学,马尾辫,白衬衫,毕业礼堂,睫毛,短发,黄昏,侧脸,足球,背影,对视,汗水,图书馆,运动会,相遇的走廊,教室门口,被风吹起的窗帘,音乐课的钢琴声,青涩的自我介绍,永远定格的夕阳。这些美好记忆的标签随便选两三个,就能组成一个唯美,感动人心的青春故事。
我对青春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曾经一同绽放过或者死过了一会,后来我们各自靠向了人生不同的,最适合自己的岸。
之南为什么不和尹川在一起张超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消沉自甘堕落的样子这些都是青春里的人物面对生活所作出的选择,可能会无奈,可能会后悔,可能会遗憾,有的人最终活出了自我,有的人努力过,挣扎过,不甘心过,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周迅的表演如水般隽永,紧紧贴合人物最生活化的一面走,松弛而细腻,有一种可以把周遭发生的一切变故熨烫的妥帖的淡然。在点映结束后采访时,周迅说,以后只想演更多生活化的角色,而不是之前飘来飘去,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3
在看到《你好,之华》之前,我一直以为,无论哪个国家的牛逼导演,到了中国就会被同化,拍出完全水土不服的东西出来。他们不了解中国,自然也拍不出让人信服的故事。
但是岩井俊二的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如果一个导演在用心讲一个故事,无论在哪个国家,这个故事的力量和美都是不变的。《你好,之华》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情书》作比较,如果一定要做比较,我只能说,岁月在岩井俊二的身上烙下了很多悲伤的影子。这些悲伤让他意识到爱情、亲情、友情都不是单纯的,这是他所痛苦和绝望的,可即使是这么不单纯的东西,却依旧让人产生无限可能性,这又是他所向往的。如果说以前的岩井俊二从不把情感说透,是因为害怕这种单纯被玷污,那么现在,他清楚了这点,《你好之华》就呈现出了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自然感,而这搭配以岩井独有的影像风格,以及大连这座城市特有的荒凉感,营造出一种独有的影片气质。纵观世界,能将绝望的悲伤蕴含在无限的生机里的,大概只有岩井俊二了吧。
我不知为什么有人会用温暖形容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从来不是温暖的,而是彻头彻尾的快乐的绝望。
即使他用很多小细节掩藏了这种他想呈现的绝望,却依旧让这种悲伤满溢出来。
整部电影从通信这个角度出发,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故事。几封书信,几个人的纠葛,就让人痛彻心扉。对于之华来说,信是逃避现实的希望;对于尹川,信是弥补遗憾的自欺欺人;对于袁睦睦来说,信是寻找母亲死亡的钥匙。而这信的分量又比情书重了一份,情书里的信,也许只继承了一个秘密,一段青涩的喜欢。在20多年后的岩井俊二看来,这封信里藏得却是他尚未揭晓的20多年的人生。在这封信里,有袁睦睦的寻找尹川,有尹川的寻找之南,有之南的无所寄托,还有之华的一声叹息。看似充满戏剧性的书信传递,最后却落在一封遗书上,而那遗书里只写了一段看似毫无意义的话。
但那段毫无意义的话也许才是人生,年少的时候,我们总给自己想象了无数种可能性,总觉得世界总会是自己的,无论未来怎样,都会按照自己的轨迹行驶,只要听从自己的心,也总能如愿。这也许是死之前的之华想起的事情,她想起很多年的自己,在那个礼堂里做的那段演讲,那段演讲是她喜欢的男孩子给她写的,这大概就是她要的人生的全部。
其实人们总说长大是件幸运的事,幸运到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即使选择的人生不是正确的,但总是自己的选择,放在很多年以前,我会和以前的岩井一样觉得,经历过、战斗过才是人生的意义。可是之南,知道最后才明白,原来生活的一切都毫无意义,一旦做过一次选择,人生就会万劫不复,你会想起当年你最难忘的瞬间,然后选择死去,不是否定自己的一生,而是你已经无颜去面对曾经的自己了。
就把曾经那个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一封信里。那便是她曾经存在这个世界最美好的证据。
便也是一种此生无憾了。
这种绝望被岩井隐藏的极好,之南的死被当作一种符号,但在我看来,在最后那封信出现的时候,其实才是影片最绝望又最温暖的时刻。
一个人死去,就是重生。该找她的人,终于重新找到她了。她大概会永远活在尹川的心里。
对于尹川来说,他大概是整部电影里第二可怜的人。
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主角叫之南。他的人生除了一本叫做之南的小说,一无所有,他从南到北,参加那场毫无意义的同学会,只是为了看那人一面。
其实对于尹川来说,整个人生其实都是一场错误,准确的说,只是一个配角。
在年轻时,他被之华骗了,他以为自己是之南故事的主角,却发现自己原来从未出现在故事里。当他终于成为了故事的主角,却成了之南寻找自我的绊脚石,他成了之南人生的干扰者,从那之后,他彻底成为了之南生活的配角。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大概就是,你以为自己是主角,才发现,原来自己只是一个配角。当他面对张超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这件事情,无论自己以为自己对之南有多重要,自己在之南的世界里,依旧只是一个配角。自己在之南在那本叫做《之南》的书之后一无所知,就只是陌生的而已,所有的不舍,大概都是以为,自己一直都是故事的主角。
他以为自己写下这个故事就可以忘记之南,却发现,这个故事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墓志铭。
也许是因为失去所以才会忘不掉,也许是因为忘不掉,才会待在回忆里。
他不怪之南,因为感情没有对错,喜欢一个人就该待在他的身边,不喜欢一个人,就应该离开他。但似乎,最后之南依然是残忍的,如果你忘不掉一个人,就该去见她,而不是留给她一个绝望的结局。
故事的结局如果可以改写,尹川一定会拼尽全力。
但最可悲的事情似乎是,之南一直把他当做一个梦,仅此而已。
张超其实是另一个可怜人。他的一生并没有目标,他是随性的人,随性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恩赐,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灾难。他看不惯这个不善待他的世界,别无选择,只有毁灭。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怨恨,他攻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完美,完美的故事,完美的人,哪怕自己遍体鳞伤。
他是可悲的,因为自始至终,他就只是愤怒的武器而已,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从未得到,所以他根本就不会悲伤,不会悲伤的人,总是幸运的。
其实整部电影最可怜的是之华。
片名叫做《你好,之华》,其实是有深意的。他刻意地在呼唤之华,我们在跟一个人说你好的时候,往往是这个人是一个旁观者,或者在我们的生命里无足轻重。
之华便是如此。
在这场纠葛了很多人的过往中。她就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已,她从来都不是主角。她是可怜的,姐姐并不爱她,姐姐只爱自己;父母不爱她,父母只爱姐姐;姐姐死后,对于姐姐的孩子百般讨好,却永远都被当做旁观者;就连重返故土的尹川,也只把她当做一个故事的旁观者,礼貌而又客气。
她抗争过,欺骗过,勇敢过,放弃过,努力过,彷徨过,却一无所获。
其实我们都是之华,在属于别人的故事里拼命围观,却发现,一个人只能在一个故事里当主角,如果一个故事不属于你,你就算多么努力,也永远只是一个需要被打招呼的对象。
在一个明知不会有我爱你这种对白的世界里,你永远只能是那个被说你好的人。
之华最后才明白,原来正如自己的婆婆一样,其实你只要明白,生活的真谛其实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逐渐忘记过去,按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和解,就没有过不下去的人生。
人生就是不断和自己旁观的故事告别,即使它曾经痛彻心扉,曾经难以忘怀。
我记得全片我第一次触动的是周迅在听到那段旁白的一个回眸,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可能原来早已经被姐姐吞噬了,包括现在的生活也是如此。她必须敢于面对。
永远做一个别人的影子,也许会上瘾,但是当她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可悲,大概就是成长,这大概是整部电影最有生机的部分。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4
青春,总是要留有一定的遗憾的。多年以后,再次遇见那个曾经让你心动的人,或许,你会很淡然了,没有什么是值得一辈子来疼痛的,你会发现其实错过也是一种美好。
这是一部关于错过的电影。错过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是青春的疼痛,当时的那种伤,后来不知不觉中似乎已经痊愈了。人最想的就是重逢,或好或坏,也许一辈子的尴尬,也许相视一笑;人最怕的也是重逢,重逢后的不知所措,重逢后那段被拉起来的回忆,还是会有些痛。
故事的开头是场葬礼,好像是一种结束,一切都充满着一种不可挽回的感觉。以前在想,为什么很多小说或者电影都会将一些美好的人带走,大概这就是一种病态式的疼痛,让你感觉到痛苦,但似乎也是一种解放,人一旦离开后,生活好像可以重新走上正轨。
之华,是个姑娘,一个有着暗恋对象的姑娘,一个三次表白都失败了的姑娘。而她暗恋的对象,很狗血但是就是这样,喜欢着她的姐姐之南。之南就是那场葬礼被埋葬的人。
时隔三十年,之华代替已故的姐姐参加了同学聚会,遇到了当时她的暗恋对象,喜欢着姐姐的尹川,因为长相酷似姐姐的她被尹川要下了联系方式。就这样,之华假装姐姐之南开始了来往。
中间省略一部分剧情。最后,尹川知道了之南的死,而之华也放下了过去的思念。我想这样的一部剧情,人物关系真的有一些复杂,但是这折射出了许多人都会面对的疼痛青春,如果你看哭了,那么你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我不太赞成这种回忆过去式的呻吟。其实故事在再次相遇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发展下去的必要。电影终究是艺术,要讲下去。但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多一些现实吧!相见不如怀念!对于过去的回忆大抵是因为你现在过得不如意。三代人的纠葛,不一样的暗恋故事,这一切,每个人都在发生着。
人越长大,越理智了,这是一种成长的表现。这部电影平静真实温暖却也残酷,但是看过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怀念少时初恋的小美好,而更珍惜当下的平淡珍贵。如果你看完开始不再怀念过去,那么恭喜你,你真的很强大了,而且你过得很好。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5
这是一个告别的故事。
岩井俊二对告别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在他的成名作影片《情书》里,当博子看到单车上回头的藤井树,愕然发现这个和自己的恋人拥有同一个名字的女人,竟然和自己长的极其肖似,大约就是那一刻,博子在心里完成了对故去恋人的告别。
那是一场远赴恋人故乡、对恋人少年时代的发掘,所有属于十几年前那对少男少女的回忆,让博子一步步拨开云雾,清楚的觉知了到在恋人的世界里,当下的自己到底是谁,又身处哪里。面对这些回忆,博子在影片结尾对着雪山大声的问候着恋人,用尽最后一次的思念,告别其中的自己。
回忆是岩井俊二的“恋人”。
岩井俊二认为回忆是推动一个人当下的一大原动力。过往的回忆,会像一个潜伏多年的病毒,在某个时机,牵连出一串的关系,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解构自己,与此刻的自己告别。
《你好,之华》,也是这样一部用回忆来影响当下,用回忆向当下告别的故事。
电影中回忆的主角是因抑郁症而自杀的姐姐袁之南,她的妹妹,子女,初恋,甚至暴虐成性的丈夫,都在对她的回忆中完成了对各自人生某个阶段的告别。
周迅扮演的妹妹袁之华,少女时代里,身边是白天鹅一样美丽的姐姐,连自己暗恋已久的男生,也是姐姐忠诚的爱慕者。三十年后,之华偶遇当年的男生,她将错就错的用姐姐的名义给这个男人写信,试图用这种方式实现始终萦绕在她回忆里却从未完成过的场景,那些曾被姐姐轻而易举的获取、而她费尽力气也得不到的东西,是多年来与姐姐平淡疏离的情感里横亘的一根针。
她在信里用姐姐的语气轻描淡写的提及自己,却未料想对方见到她的第一眼,就已经认出她不是姐姐。三十年的岁月,尽管同学会上姐姐的同窗认不出她是妹妹,但对一个曾经付出真心的男人,眉眼的相似永远只是眉眼,与爱过的那个人无关。
男人找到了她躲着写信的地方,被揭穿的冒名并没有太多尴尬,之华开始淡淡的跟这个男人讲姐姐的抑郁症,姐姐在婚姻中遭遇的家暴,姐姐多次的自杀直到最后一次成功,毫无感情的语调像是在谈论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直到脱口而出的一句:“姐姐如果当初嫁给了你,也许就不会这样了”,原本似乎是为自己欠妥的玩笑话自嘲的笑容,却突然间淌出了泪。
面对眼前这个多年前让自己对姐姐的情感陷入困境的男人,之华终于用这句话帮自己卸下了一个刻满着内心冲突的面具,那些年对姐姐的爱、对自己的'爱、对单恋的爱,让一个被拒绝的小女孩开始活在嫉妒、自责、愤怒、背叛、防御的周而复始中,让她的成长克制而压抑,而这一刻,面对已经永远失去的充满着姐姐味道的回忆,面对眼前这个仍希望通过写作来怀念姐姐的男人,之华哭了,第一次,是作为一个失去姐姐的妹妹,哭了。
她终于告别了那个无法真实面对姐姐光芒的之华,那个对姐姐怀着复杂情感而不得不疏离的之华,那个掺杂着爱慕、嫉妒、抗拒而无法正常表达悲伤的之华,她用酸涩的回忆和眼泪与眼前这个拒绝过自己的男人和解,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与姐姐和解,并告别。
袁之南的小儿子晨晨,面对母亲的突然离去,采取了将自己完全隔离在悲伤以外的防御手段,因为不去想就不会觉得痛。但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在奶奶意外扭伤的恐惧中,在死去的小鸟尸体跟前,小男孩开始不得不面对“妈妈真的不在了”这件事,给妈妈的纸条系在了八哥的脚上,被放飞在天际,上面写着:“你好吗我很好。”《情书》里,博子最后对着漫天风雪哭喊着问候恋人时,也是同样的两句话。
面对丧失,从一开始的不愿承认,到最后对着那个世界的人说出:“你好吗我很好”,这大概也是在说,“那么,我们回头见。”
告别是为了遗忘难以承受的既往,是为了未来更好的再见,也是为了永远记住回忆里曾最闪耀的地方。
就像袁之南留给自己儿女的遗书中所写的那段话,那段和初恋男友一起反复修改过的毕业演讲稿中的话:
“如果你问我未来的梦想或者目标,我一下子也没法说的特别具体,但是我觉得这样也很好,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人是有艰难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在那样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想起这个地方,这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这个让我们所有人都平等、尊贵、闪耀的地方。”
第一次看岩井俊二的《情书》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大学暑假,看完不久的一个午后,有个初中女同学来找我,我们当时关系并不密切,也忘记了她为什么会来,只记得她看到我书桌抽屉里那张封面印着中山美穗在漫天雪野中闭眼仰望的VCD,淡淡的说:这个电影很好看,我看了好几遍。
《你好,之华》,没有第一次看《情书》那么惊艳,但周迅的演技自然流畅,小之南的扮演者很美,小之华的扮演者很灵,影片里两位老人的那条线也很动人,总的来说,看一遍,也还是可以的吧。
放一个周迅给影片唱的主题曲《样子》的mv,钢琴是导演岩井俊二,吉他是监制陈可辛。
mv的最后,袁之南留给之华的字条:愿你成为最好的样子。
告别遗憾,成为最好的样子。
电影你好之华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