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也让后人领悟到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那么你知道《圆明园》的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文案君为大家收集有关于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希望你喜欢。
#471233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1
能假设的,在历史面前务必严肃的对待事实,因为历史是不能嬉戏的。培根说过:读史能使人明智。但是我认为,仅仅是读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就应要有思史,读史只是让我们了解历史,但是思史却能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观看影片《圆明园》,我看到一个惨淡的过去,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圆明园是清王朝皇权的象征,其中的霸气和高贵,无不透露着清王朝的特点。从圆明园的建造到被烧毁,这中间发生的事情我们没办法了解清楚,但是有一点我们能了解的就是圆明园被烧毁的原因。雨果说:球上某个地方,以前有一个世界奇迹,他的名字叫圆明园。他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仁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礼貌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礼貌的倩影。你能够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那里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恕不生活素的金银财宝,这个奇迹此刻已经不复存在,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两个胜利者彻底毁灭了圆明园,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以外横财,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没错,圆明园是人类建筑史中的奇迹,这个奇迹是没有人能超越的,但是这个奇迹恰好发生在清王朝,也只有清王朝才能建造出这样的皇家园林,但并不是只有清王朝才会使该园林被烧毁,这是历史的一个契机。
法国传教士王致成说:皇帝的离宫。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宏伟和美丽。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他相类似的东西。中国人在建筑方面表现出来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令人难以置信,我惟有钦佩他们的天才,我不得不承认。和他们相比较,。我们又单调又缺乏生气。是的,我们要承认中国人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智慧是历史能够见证的,从长城的建造到圆明园的问世,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留给历史的瑰宝。既然中国人这么聪明,但是为什么会遭受圆明园被烧毁的悲惨画面呢
在我看来,清政府制度的僵化,统治者的盲目自大等等都是圆明园被毁的主要根源。圆明园的被毁不仅仅仅是一个建筑奇迹的消亡,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浓浓的硝烟背后是千万万中国人民的血泪与亡魂。这种痛人心肺的现实让中国人民曾几度抬不起头应对列强,但是,乌云终有散去的时候,乱世中会出英雄。受人凌_不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独立自主才是黄炎子孙血统,在这个屈辱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痛定思痛,从历史中反思自我,最终经过千挫万,最后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的生存张力与魅力,而且也正在阔步继续向前,当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时刻会反思历史,这样我们的脚步才能迈得稳重有力。我们的未来依然是充满魅力的。
#471232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2
人人皆知的中国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是东方礼貌中的奇迹,被誉为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以前说过:“从前在世界的一方有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近乎超凡的民族利用其想象力能够造出的全部东西都集中在那里。请你想象一种大家不明白是怎样的、而又无法形容的建筑物,就像月宫的一座建筑物,那就是圆明园”。我们今晚所看到影片里的‘圆明园’只是透过现代的科技制作的一种假象,但足以感受到昔日的圆明园有多么的美。
影片《圆明园》就是一场视觉大宴,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欣赏到超多的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也能够欣赏到西方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我们还能够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所感受到的有以下三点。
一、建造的规模和特色。我信这是任何一个人看到这部影片后的第一个感慨。圆明园的建设经历了三代帝王的建设,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离不开的。当时清王朝入关后,由于皇帝不适应北京紫禁城内炎热的气候,就在北京西郊的海淀建造了圆明园的前身畅春园,成为皇帝避暑的地方。之后逐渐扩建,到乾隆帝时,国库充盈,更是大兴土木。由此,圆明园的格局大体已构成,其面积也相当于此刻600个足球场那么大,能够任由你想象其规模了。圆明园的建设汇集了当时江南的若干名园林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皇帝也将自己的诗情画意融入于千变万化的景象当中。不仅仅如此,还吸收了欧洲的建筑风格,把欧洲的园林建筑特色与东方的园林风格相结合,最著名的就有‘大水法’。园内的各种亭台楼阁、洲岛、桥堤、曲廊等建筑群的整体布局让人感觉到了和谐完美。
二、中国古代和谐美。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贴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在设计图上能够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能够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个性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当然,古代的和谐美在文学上也有体现,苏东坡就曾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么一句话。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也是和谐的一种表现。
三、东西文化的差异。在影片中有这两个情节,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礼貌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此刻他的‘视线’内。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样能有阴影呢!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到达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
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杯具。
如今是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了,但它以前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
#471231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3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圆明园的纪录片。灯熄灭了,我斜斜地靠着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样。看着一个奇迹,一点点成形,一点点成长,直至毁灭。灯重新打开的时候,我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状的。不很长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个深深的红印。有一些仇恨,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有一些仇恨,我们必须放在心底,以另一种骄傲,另一种自豪,去宣泄我们心中这一份传承的仇恨。
仇恨是无法用血液来记忆的,真实的画面给人的印象会异常的深刻。圆明园不应该被重建,有一个地方寄存着,一个民族的仇恨与屈辱,不是很好吗这一部纪录片所投入的巨资很值得。他若唤醒了中华民族心中的仇恨。这无法被血液所传承的仇恨。怎样的巨资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见画面里的毁灭那么残酷的进行的时候,我为什么可以听见笑声,不是一声,是一小片带着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声。那一刻心莫名地觉得好冷。原来,这就是鲁迅当时的感受啊!他们对这个国真的会爱吗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着自己对祖国的爱。成年礼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记得我无法念下“热爱祖国”这一句话。因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爱下去。这一句话的承诺,有着一生必须付诸行动的重量。爱是否可以放弃,那时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记得,爱也是否就此中断了若是我无法做到,我不愿轻易许下承诺。我无法说爱,因为我无法保证我可以把这份爱永远放在心里,永远记住这一份不可遗忘的重量与承诺。
仇恨不应当被遗忘,以往的同时多少耻辱也一并被淡化,被遗忘也许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这又是否是对与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遗忘仇恨的同时,难道不是也遗忘了感恩吗没有对比的世界是虚无的空洞。恩怨必须分明。仇恨不是用来报复的。以战止战,只会带来新一轮的仇恨与灾难。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用我们自身的'强大,用我们自身的骄傲,去宣泄我们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应当被永远放在心里。
#471230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4
这个寒假,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圆明园》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由雨果观赏园后的诗意评价作为开头,将我们引入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然后用大半的时光以一个传教士的角度描绘了圆明园以往的辉煌,紧之后便开始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景象,虽然很短,但已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心中。最后的镜头便是此刻的圆明园。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悲愤。在观看到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时,我想说:这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在一片火海中化为灰烬,这圆明园,建造历时150余年,投入的经费更是能够用“无数”二字来形容,而且,圆明园中的更多东西是用钱换不来的,如古老的青铜礼器,精雕细琢的陶瓷花瓶,历代的名人书画……这些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所以英法联军焚烧的不仅仅是无数的汗水和金钱,还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更是全世界的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遗产。
在悲愤的同时,我也深思:为什么中国自我的珍宝存放在清皇帝的离宫中,却能被西方人轻易地掠夺和焚烧呢答案正是清政府太软弱无能,国力太衰败,使得西方列强的铁蹄能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践踏,如入无人之境。为了不受外族的侵扰,我们的国家就应更加强大,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此刻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为国家做贡献。
#471229圆明园的电影观后感300字5
一个伴随着王朝的兴盛而起的盛世园林--圆明园,终将也随着帝国的消亡而毁灭。一个王朝兴盛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可笑的是竟然无人察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便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是一样,不与外界交流,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殊不知,这便是衰退和灭亡的开始。
对于如今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很多组织特别是政府的内部沉迷于安逸的生活,殊不知,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与外界保持互动,才能准确的感知到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解自己、改变自己。
如今的中国,让人感到一种僵化的气息,似乎灵活的因子已经单薄甚至消失不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对当前人们的真实写照,对于想要改变自己的人来说,不断地提升自己并根据外界来改变自己,正是最好的选择。
当前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体制的僵化,限制了文化、思想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而人们也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正是渠道的缺乏和监督的缺失,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最突出的便是腐败的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教育、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如今的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技术上最大的浪潮便是数字世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描述的不仅是当前数据急剧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更本质是思想的改变,如今关于大数据在中国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的限制。比如带宽和网络的接入问题(2)意识上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大数据究竟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而是一笑置之。(3)产学研的连接和合作问题。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高级知识和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历史,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史为鉴,并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实际现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和科学。肩负起领导和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此乃吾辈有志之士之愿和担当。
圆明园个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