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通过人物的种种悲剧,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寄托。他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存在深深的感慨,这感慨是苦楚,是怜悯。这里由文案君给大家分享边城第十一章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边城第十一章读后感600字篇1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边城第十一章读后感600字篇2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
我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边城第十一章读后感600字篇3
喜欢读书评,也就知道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很早就让我有读它的想法,然而,当我把这本篇幅不大的书捧在手里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
说这本书不容昜读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相反,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渡口的老船夫临死前希望能给自己外孙女翠翠找个靠得住的孙女婿,在所谓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傩中选择,结果大老在一次载船运货途中溺水身亡,二傩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死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么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称为“茶峒”的小镇,特有的风物让没从未到过此地的人没法想象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不信你说说什么是桐油,青盐,还有什么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叙事方式也给读者带来困难,当然可以称为一种语言特色。例如“在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只能意会的句子到处都是,无疑会给“农人”和“士兵”带来阅读的困难。
上面还只是说了一下小说的语言特色,从内容上来说,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复杂。对于大老托媒人提亲和二傩山崖唱歌,老船夫都没有给出正确的回应,仿佛在借着外孙女不断地调兄弟俩的胃口,我没法理解一个乡下的船夫怎么会有如此细腻的情致和技巧。直到最后兄弟俩先后离开家乡,顺顺也失去了对这个婚事的兴趣,而老船夫也无奈地死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是谁酿成的呢
我只能说是作者杜撰了一个美丽而纠结的故事。
边城第十一章读后感600字篇4
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
边城第十一章读后感600字篇5
有人曾这样评论过《边城》:“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的确,《边城》就好像是一首一气呵成的抒情诗,给人展现了世界一小角隅的乡村。而《边城》之所以给人以诗的感受,在于多方面的元素的汇聚。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首先体现在它语言的简单、明净、平实无华。我觉得这正体现了一种真实,而真实才是最美的。
沈从文描写的自然,是自然的,从来都不是作为陪衬物而存在的。读沈从文的作品,很大的感受便是他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不可言说的爱与温情的。在他的眼里,世界不是先是人,再是作为背景的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和人,它们是和谐共处的。正因为如此,沈从文的自然描写,简单而又真实。在第十三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述:“天快夜了,别的雀予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这里丝毫感受不到沈从文的刻意——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出翠翠心中那些薄薄的凄凉,反之是一种极和谐的却又真实的如诗般的意境与心境。
沈从文也很好地将古诗词融入到自然中。在第二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柳宗元《小石潭记》也有相似的描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下见小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种自然的和谐之意境在文字间流淌,再借助以往的古诗文,使得小说极富诗的气息与韵味。
沈从文描写自然的文字,特别的干净清澈,在真实中营造了诗意。
《边城》诗意的体现,我觉得还在于注入了歌声和梦的元素。
在小说第二章巾,就出现了茶峒人的梦——“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存这种寂寞里过去。一份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乃,增加了梦。”而在描写妓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梦——“尤其是妇人,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见船拢了岸,一个人遥遥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存寂静安闲的茶峒,在一份平静的同时,人不免多了一份单调与孤寂,因此好像总希望远处有什么将自己掠走,或者给自己的生活多少带点新鲜的东西。这种梦,是能给人一定安慰与企盼的。这种剥梦的描述,极富诗的梦幻色彩。
而“歌”则在小说中屡屡出现,爷爷的歌,翠举的歌,二老的歌,翠翠父亲的歌。而歌中,“情歌”占了很大的篇幅。只需闭口想想当时的情景,一个男子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孩站在碧溪岍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就可以知道这是一幅怎样富有诗意的美景了。而翠翠的歌唱,爷爷的歌唱,总给人一种单纯的快乐,一种抒情的韵味。
沈从文甚至将两者结合起来:“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米,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蹿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个梦不仅给翠翠带来了乐趣,也表明翠翠对二老的喜爱。沈从文以梦中的歌的形式,营造了诗般的氛围。
然而《边城》的诗意最主要的体现,还在于其中所漫溢出来似烟如雾的忧伤的基调。
《边城》中那股淡淡的忧伤从行文的一开始便一直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翠翠母亲和父亲的爱情和死亡。而沈从文在《边城》的新题记中,死亡就提到了很多——“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村中有死者人家”、“二十三年母亲死去”。
《边城》中的忧伤是复杂的。
它有可能有对于命运、死亡的一种无奈。沈从文曾在《水云》中说“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足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举翠与二老傩送本就是互相喜欢的,两个人义足如此的善良,纯朴,但是却因为不凑巧,阴差阳错,甚至可能重演翠翠母亲和父亲的爱情悲剧,这是一种命运无奈的悲剧。而翠翠在小说第四章中,就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而文中爷爷一直在担心自己死后翠翠怎么办,然而死乃是人生活的自然规律,这又是一层无奈。
《边城》的忧伤,还可能是寂寞的忧伤。小说一开始的宁静悠闲便让我有种寂寞的感觉。“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小说里提到了很多翠翠那种羡慕的目光,先是新娘子,再是“翠翠注视那女孩,发现了女孩子手上还带得有一副麻花铰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儿爱羡”,“只望着这一行人中那个女孩子身后发痴”。这都反映了翠翠心中那种由于寂寞单调而生出来的隐隐的渴望,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但是却被沈从文捕捉到了,让人对翠翠、对老人不免有份怜悯在里头。
《边城》的忧伤,也是沈从文怀古的忧伤。《边城》中想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正在遭遇现代文明的冲击。正如汪曾祺所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好像是真实的,因为曾经确实存在,却好像又是梦幻的因为现在它在消逝。沈从文怀着一种“怀古的幽情”,不免有种惋惜的情感包裹在文字间。
沈从文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中说:“这个作品原来是那么情绪复杂背景鲜明中完成的。过去的失业,生活中的压抑、痛苦,以及音乐和图画吸人生命总量,形成的素朴激隋、旋律和节度,都融汇而为一道长流,倾注入作品模式中,得到一回完全的铸造。”《边城》就好似一首钢琴曲:主旋律的音符简洁,明净;然而复调中却流露着忧伤。沈从文雅致的文字,对梦和歌的巧妙运用以及整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忧伤,使这部作品充满了诗意,给人以自然的美的享受。
边城第十一章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