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文案君给大家带来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1
“美”这个词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它只能依附于某种物质,比如人、自然,当然还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种种艺术品(建筑、绘画、雕塑、诗歌、瓷器、园林等等),本书也就是围绕这些各擅其美的艺术形式以时代为线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欣赏。
我没有从开篇的远古时代之龙凤艺术看起,而是从中间向前后延伸开去。因为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体,所以这样看也并不觉得混乱。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部分。
一是写初唐诗歌和苏轼,书中对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很能引发共鸣,少年意气风发,虽然心头偶尔划过的无常感给人生蒙上了一层浅灰,却是同整个国家一样处在欣欣向荣的上升的时期,让人觉得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而苏轼作为词人在文学上的地位我是了解的,但是没想到他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那些绝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屈原、陶渊明以来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赎到他那里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对人生无常的彻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结合当时的历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让这些静穆威严的雕塑有了丰富厚重的内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和蔼,人的苦难就越深重。一旦有了这种对立的视角,你会发现艺术和美有时纯粹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讲魏晋、宋元山水画等等章节,无一例外地都能从思想上给人以启发,从语言上给人以享受。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2
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著作,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熟稔和独到的分析,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美学文化的梳理和回顾,就像先生说的,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作为美学著作却拥有非凡的文字的美,李泽厚果然是大家。从龙飞凤舞到青铜饕餮,先秦楚汉魏晋南北朝,盛唐宋元明清,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演变,有始终不变的内涵传承不息,而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的阶级,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的个性化的独创的汇聚让这条文化渊源成为汪洋肆意的文化海洋。这是一个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感谢先生为我们梳理了整个脉略,美的历程,也是国人美的意识和人的意识觉醒的颂歌。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3
你见过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图片吧那些抽象花纹的陶罐们。你一定也见过明清山水画和家具吧你肯定也见过唐三彩、宋代或清代的瓷器珐琅器什么的吧美不美你是否跟我一样觉得它们的美大相径庭毫无关系可是想不到它们的美丽其实紧密相关一脉相承。
世界闻名的哲学家李泽厚说,中华民族的审美从文物、文学艺术作品中体现,以时间为轴来说,远古是神秘的美,青铜是狞厉的美,先秦为理性的美,楚汉是浪漫的美,魏晋风度美;雕塑从南北朝到唐宋有虚幻、思辨、世俗三种意境,诗词曲从唐宋到元大气浑厚、细腻精致、浪漫三种意境,山水画在宋元的有“无我”“精致与意韵并存”和“有我”三种意境,明清文艺更有浪漫世俗、伤感、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原来这样如血脉流淌!
李泽厚对不同美的感受描述很有区别,例如他说青铜器的美是狞厉的,想想那些张牙舞爪的青铜面具果真如此;先秦的美是理性的,是啊,从神鬼说到了百家争鸣的儒道法,真是从蒙昧到理性;汉代的美是浪漫的,那些美丽的漆器、夸张的陶佣,想象与现实并存的砖画也果真如此。
而同样针对一种美,他的解释又相当易于理解,这与其他评论家大不相同。例如评价初唐巅峰诗作《春江花月夜》,闻一多说:“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阔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其实除了“更寥阔更宁静”六字外,我不是很能理解他的观点。但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觉醒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怅惘和留恋……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是不是更晓畅明白!
这些内容都收录在李泽厚的一本书中,叫做《美的历程》。本书从头到尾都是逻辑,都是理论,但是因为语言通俗举例及时而很接地气。同时作者有自己的好恶,读完全卷你能鲜明感受。
每一个历史时期,李泽厚都将其美与其特定历史背景结合,交代美的演变的缘由,演变的方向,经济、外交、政治都与美的形成息息相关。李泽厚高屋建瓴而又收放自如,不愧是大师。本书单是三联书店2009年7月首次印刷后历经20次重印,不是没有理由哒!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4
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中国美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任何时期关于美的呈现,都是在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条件制约下,社会主流思想抑或被压抑情感的艺术再现。它们通常是由人民大众和社会精英创作而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人民起着较为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心智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分工也日趋精细化,艺术逐渐成为某些职业相关的活动,也就逐渐与日常生活分化开来。而在任何时期,社会精英相对掌握着整个社会结构的话语权,他们的思想,对美的认知也就比较具有代表性。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通过人对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生活及整个时期社会状态的反映,映射出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美。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5
这本书写于一九七九年。在经过了三十年的时间考验后,这本书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感觉到李泽厚写此书时是纯粹的是独立的是自由的,他并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观点和语言,并没有为美附加上什么。正因为此,才保持了学者的本色和学术的纯洁,才使这本书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他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开始,一直讲到充满感伤主义的清代,通过纵向的阐述,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民族除了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史,尔虞我诈的政治史之外,还有一个美轮美奂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的历史。
美是感性的,也是深刻的。李泽厚在讲述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兼顾这两点,即不肤浅也不枯燥。这无疑得力于他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精彩的语言表述。在《盛唐之音》有一段是评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是这么说的,“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这样诗性的语言在书中是很多的,所以阅读本身也就变成了一次美的历程。
如果我的认知水准没有提高的话,我会一直甘心臣服于它的脚下,仰望它并接受它的馈赠;如果有一天我能站起来和它平视的话,我还是会尊敬它喜欢它,并怀念它曾经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可以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不仅在过去现在,还在未来。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6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弥补自己少得可怜的美学知识,然而接触了这本书后发现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美学,还了解了历史,社会发展,甚至还有作者引用的名家的评价都令我受益匪浅。
作者在介绍每一种艺术的兴起与变化,首先会从物质生产,经济发展,社会局势分析,这与高中历史老师所讲的不谋而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也无例外:经济繁荣社会安稳时期,建筑工业就会昌盛发达一些,而社会动荡经济倒退时,哲学思辨,艺术能发展(因为人们需要在黑暗的现实寻找解脱)。因此作者的条理,辨析令我深深折服,也让我更加渴望的看下去。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勾画着中国传统文化画艺术,从远古的图腾到唐诗宋词到戏曲,让我领略了华夏美的真谛,深深折服于古代人的智慧。虽然本文跨度长,篇幅有限,有些地方不能一一详述,但简单的地方深刻,详细的地方有价值。此书在许多地方都给了和我原来所知的不同角度来分析,例如两汉对生命的热爱,他古拙与气势相杂糅的可爱是以前我未曾了解的,还有关于中唐的五彩,各种各样的发展。此外,还纠正了我以前的偏颇,魏晋时期在印象中一直是暗无天日的,所以料想那时的文化也是充满了愤世嫉俗与绝望恐惧,但作者却给出了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两个小标题,我才了解到魏晋时期真正意味着人的觉醒--人对内心的诘问。
在这一大张画卷中,我仿佛看到了伟大祖先们对美的积极追求,在社会背景这个大熔炉中,人们在适应它,承受它,却从没停止过对美的探索,从外物到自身,又由自身到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展着,进化着,永不停息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7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经典好书,即使成书是在三十多年前也毫不过时,这才是好书的标准之一,看之前有点未看先退的感觉,因为上了美学课感觉不太容易理解,或许因为我是俗人一个。不过越看越能够感觉到中国文化形形色色的美,直到看完书,才理解美学课教导的崇高和优美的内涵,现在确实很佩服李泽厚,他的文字能让一个对美学迟钝的人也随着他的讲述感受到大美!
《美的历程》帮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以前比较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各种宗教各种信仰,这情况在中国似乎找不到,中国确实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但信仰的人只是少部分,原来,我们也是有信仰的,只是时间提早了好多,随后就慢慢演变了。常看到考古发现的那些原始的器具,上面有各种花纹,以为只是装饰品,其实里面都包含着种种信仰,比如鱼纹、鸟纹、饕餮纹、青蛙纹,这些动物本是氏族的图腾,将之画上去是十分虔诚的,时间演替,最后成为或波浪或曲折的条纹装饰。透过那些图画,跟着李泽厚的思路,是真的能够感受的远古时期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的,有一种信仰的力量无形中从图画上透露出来,也许,时代变迁尤其是战乱迭起,导致信仰越来越微弱,直到最后变为洪荒传说。我不信那些神奇的东西,但为远古人民的精神寄托而感慨,也感慨时间的魔力足以湮灭很多东西。
这种变化历程不只远古的花纹体现出来,还包括雕塑、书画和文字风格。先不去总结它们的变化有几个阶段,我想先说说感受到的。常从电视中看到那些瑰丽的器物,做工精致而美丽,体现在雕塑上就是细腻秀美,体现在书画上精心勾勒,体现在文字上是铺陈旖旎,能看出其中的用心,能让不懂欣赏美的也道一声赞。但是,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体现真心体现感情的东西。
比如图纹,有段时期是面容可厉的,但是的确能发现它的崇高美,此后的图纹越来越秀气可爱,但再也找不到图腾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威慑力。比如雕塑,唐三彩和明清瓷器都很精美,但是汉代那种动作夸张、人体比例不协调也不写实的雕塑却有一种大气朴实的感觉,在技术上比不上后世,但是气势浑厚,显然有一种美的感觉。及至文字,唐诗宋词都很经典,仍喜欢李白那种自由写作的感觉。虽然唐时的杜甫、韩愈、颜真卿分别给诗、文和字定下了标准,使得美好的东西有规律规则可学可摹,让更多人深层次接触到美,他们的贡献卓著。但是我还是觉得,那种不可复制的美更为难得,不拘束在平仄中,不受格律限制,不需注意主题是否符合政治导向,只兴之所至,就能吟出一首千古绝唱,叫千年后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心情,这种人,这种诗,多好。
得再次赞叹一下李泽厚了,他确实对美学很有研究,通过奇妙的中国汉字,将美传递出来,我所学到的是很少一部分,必须要细细品读才能品出美的感受。什么东西都脱不开现实的羁绊,历史洪流展现了奇妙的文化变迁,美的历程在变,审美的标准在变,这些都不是全无规律可循的。时代动荡时经历波折颇多,感悟国仇家恨的机会也多,有素材有体悟,可能抒发感情上更深沉更大气,天下太平的时候,没有战乱和动乱,更着手于细节,感悟自然山水,可能感情上更细腻感伤。直到政治过于压迫,一干文化人没办法做到直抒胸臆,那么只能委婉含蓄的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在词曲中,表达在戏文里了,甚至完全不管现实世界,所有内容在虚拟的小说中体现,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当时的情况。
必须要说,要体味中国的美的历程,要重视国学,有古文功底,许多内容都源于文献记录,诗词曲文都能散发出其魅力,但也需要能理解其意才能感知到美,比如一些句子就把另一些更大气,主题更宏大,如果不懂国学,也许就品不出。在美的历程上,不只要看到美,也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变迁、继承与革新,走过美的历程,也是走过了中华的历史。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8
一部史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对不只是内容详实,在文学上一定也有很大的建树,所以在这里我将就史学经典与美学结合谈一下我的观点。
正如鲁迅给史记的评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可以看出史学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就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点。这一点无论是在《尚书》、《左传》还是最近一直在阅读的《史记》中都可以看到。那么我现在就史学经典具体的谈谈其中的美。
这两学期我们阅读的史学经典涉及了商周、先秦以及汉代。首先要讲的是商周时期的《尚书》。在这一时期虽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然而已出现了诗歌、散文和小说的萌芽,与后世诗歌、散文和小说的演进与发展,都有这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劳动创造了远古的文化,也创造了文学。流传至今的少数远古歌谣和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珍贵遗产。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民族性的原型。特别是文字的发明创造,甲骨卜辞的发现、铜器铭文的产生,不仅使我们认识了那个时代,也知晓了萌芽状态的散文。显示散文的发展及形成标志的《尚书》以及《周易》中的卦爻辞,已具有文学特色这些文学作品,对后世中国文学理论及创作技巧、语言风格、体裁形式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经》中反映西周初年的史诗及雅、颂中的一些作品,不仅表现了那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且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比兴手法也给后世文学以极大的影响。现存最早的《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汇编,古代“尚”与“上”同,尚书即上古之书,上起尧舜,下止周穆公,它是夏、商、周三代政治文献的总集,大部分属于西周人的手笔。《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以帝王为中心而进行记述的,主要记载夏、商、周历代统治者的谈话记录、讲演词、命令和宣言。因为是记言的文告,文字古雅,辞句质朴,不加文饰。其中不乏较有文采的记述,如《盘庚》三篇,关于对臣民威之以天命刑罚,喻之以利害道理的句子,很有说服力。语言表达上使用训示的口吻,并能够广泛的使用比喻,代表了早期散文的成就。
那么为什么那些质朴的战争开始前的训话,那些重大事件之后君王的发言是美的呢如果放到今天来很少有人会觉得领导的长篇大论泛泛之谈是具有美的感受的,那么那个时候的训话与现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这一点的的在时代的背景下去考虑,纵观人类历史,暴力是文明社会的助推器,炫耀武力与暴力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与骄傲。因之,吃人的饕鬄成了这一时代的最突出的标志。那个时候的美学,将宗教观念、情感想象凝聚在怪异狞厉的形象中,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与艺术作品,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畏,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因为那些看起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艺术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在和这种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相结合之后,才能成为美。我觉得这是人开始对自己力量的觉醒,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世界,但是在这个时代,人是没有什么力量与地位的,所以君王们选择借助外力那些粗野的富有力量感的形象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鼓舞士气,去战胜庸君,去战胜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那些响遏行云的宣言与其说是告诉民众将士,毋宁说是对天,那个曾经难以战胜的上天发出的宣言,是一声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带着恐惧兴奋与战栗朝着未知的历史的冲锋。
若颠木之有由薛,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尚书》盘庚上)
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尚书》盘庚中)
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尚书》 盘庚下)
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尚书》大诰)从这些文本中都可以看出那种十分希望改变现状,去追求一种更好地生活,但又因为当时的生产力等的现在,辄希望通过上天的力量来将他们带到他们要去的地方,他们追求的生活。那种对生活的渴求是能够感染所有人的一种美。但是这些都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经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那些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与命运的艺术,才让人真切的理解欣赏与喜爱。这些特征,反映在器物上就是那些古拙的青铜器,那些龇牙咧嘴的饕鬄纹,而反映在《尚书》中则是那些君主们在战争前发出的简短质朴有力,掷地有声而又带着宗教气息的训话。他不比盛唐之音的华丽,他也没有魏晋的飘渺。但是一字一句却是能够那么真实表达人追求力量的情感,那么的浪漫!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民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曷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汤誓)在场的各位,都听我说,没有那个人,人民怎么敢作乱。现在夏朝有罪,我们要奉上天的命令来讨伐他......夏氏犯了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看出上面这个文本与饕鬄纹之间的联系与相似之处。那种希望借助上天的力量去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是不是就是一种可以直达人心的美的力量!
至于汉代之时,这时候在美学上最大的特征就是浪漫主义。虽然之前也提过理性精神这时候在北方已经迅速发展了,但是南国浪漫主义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很多保留与残存,依旧能够强有力的保持和发展灿烂绚丽的远古传统,这些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一种充满奇异想象与炽烈感情的浪漫主义。作为屈原代表作的《离骚》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离骚》用词激荡淋漓,异于风雅,情感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没有收到道德规范与理智的约束,那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种浪漫精神也在《史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体史而义诗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史记》中篇末的太史公自序便是这种精神最好的注脚。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摘自《史记》项羽本纪)然项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那对项羽功绩简短有力的描述与称赞,同时思想有绝对不会拘谨,对项羽有着独特的见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有褒有贬,对项羽的功过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全新有价值的理解。既摆脱了先秦那些不理性的内容,又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浪漫主义情怀,而这就是《史记》最美的地方。
会稽之耻,句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仇寇,遂殄大邦。后不量力,灭于无强。(摘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史记》游侠列传)几乎每一篇太史公自序中都有那么畅快淋漓的评论与辩证的政治、哲学的思考,太史公不是一个不理性的人,从小能够凭借家父是史官的优势阅读大量的经史典籍绝对对历史有远超前人的理解,但是太史公骨子里的浪漫与时代的背景,却让《史记》在文学上也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不啻是汉代文学史学的美的代表。
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变革,形成楚地的神话想象与北国的历史故事,儒家与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交织在一起状态,出现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与艺术世界中。《史记》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这些。其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与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子、圣君、贤相表现,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世俗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史记》中对诸如“荆轲刺秦王”、“管仲射桓公”、“蔺相如完璧归赵”、“鸿门宴”等等各种历史人物于事件都有出彩的描述。从孔夫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汉代人物,真是可以说品类齐全。其中激情性、戏剧性的行为、人物与场景,更是兴趣与意念所在。虽然说道德说教与儒家信条已经深深的影响与改变那个时代,但是依旧无法掩盖那股有着深厚传统的浪漫激情。在这方面汉代无数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也可以提供例证。同时汉代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场合、情景、人物、对象甚至很多很一般的东西的,也有大量严肃的描写,反射出一种积极的对待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与肯定。形成神话——历史——现实三者合一的真正五彩浪漫的艺术世界。人这个时候不是在自身的精神世界中的,而是完全融化在外在生活与环境世界中,在这种玲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中,汉代的文艺尽管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不是说之后那些温婉细腻的艺术作品就不美了,就像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两个惹人喜爱的人物来做比方,一个是机智聪慧的黄蓉,一个是沉稳刚劲的郭靖,聪慧的黄蓉有其精巧细致之美,而沉稳的郭靖也有其刚猛的力量之美。
另外一个注意点就是汉代的艺术作品,是通过动作、行动、情节而不是凭借细微的精神面貌、音容笑貌来体现,这就构成了汉代艺术古拙的面貌。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史记》刺客列传)你看着段文字中的动作用词,把、持、揕、拔、操、逐、环、愕、击、搏、走、负、击。那极短时间内对动作精准详细的描绘,能够让我领会那一刻秦王与荆轲之间奔跑追逐击剑,那种十分厚重的力量感与律动,是汉代才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汉以降,无以再得其神韵。这种神韵若是想有更直观的感受的的话,我们可以借助别的艺术形式,因为艺术往往都是相通的,音律的高低急缓、书法的浓淡疏密、绘画的色彩结构、戏剧的低回婉转,所以往往一个时期文学上的作品的美的特点也可以从其他艺术作品中去理解。汉代艺术虽然处于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笨拙,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越显的其优越于高明,这种美是模仿不来的。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与气势,是后代难以企及的。这就像欧洲著名的画家毕加索在探索了好久将自己炉火纯青的画技与小孩的稚气的视角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画风的美,也是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通过这一学期的古汉语的学习,让我对古代的政治历史与文化都详细的了解,同时也有了对史学经典中的美的感受。其实对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要广泛的借鉴,比如阅读《史记》你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去看他,这可以看到《史记》中那些名人志士卓尔不凡的政治智慧;如果你从历史学的角度去看,这可以分析《史记》中记载的翔实的史料来看待历史的兴衰替代;如果你用文学的观点来看待《史记》的话那么那些字啊历史上闪闪发光的人物一定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触。阅读文本如此,阅读人生亦是,如果用另一种角度去看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见解,在这个过程之中也会有自己的成长,与对原先耳熟能详的东西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这个时候出现在你面前的将会是一整个全新的世界!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9
跟着李泽厚老师,从原始时期到清朝,花了两天时间匆匆完成“再一遍”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记了几页笔记,觉得丰富又满足。之所以说是”再一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学前到高中就一直在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这些东西。听作者娓娓道来,有些东西不甚熟悉,而有些解读和阐释又推翻了以前的认识,有些章节匆匆掠过,有些补充了脑海中娟细的河流。一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从山顶洞人撒红粉开始,以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为依据,开始讲述”人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红色因为人在进化的高级阶段的”想象“而被赋予了”符号象征意义“,参与到巫术礼仪之中。然后是原始歌舞、从蛇到”龙“,从“鸟”到“凤”,从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混沌时代,走到“以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如同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在这里,作者引入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具体的对动物的写实描摹慢慢转变为“抽象几何”,这种抽象几何并不是单纯的形式美(不能单纯从美学上欣赏它的线条是否流畅等等),而是蕴含着“重要的观念”(意义)。它真实地表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之所以这样,才具有非比寻常的美学价值。
接着,是青铜饕餮的出现。随着奴隶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经济分配制度、宗教等等相应地配套起来,此时不再是“浑然天成”,而是伴随着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厮杀,“血与火的野蛮时代”在历史上留下的是“神秘恐怖”的饕餮。饕餮作为恐吓外族、保护自己族人的象征而诞生。在这里,作者引用了“崇高”的美学概念——这里的美,美在它的强烈对比的矛盾,给人一种震慑感和恐惧感。
先秦时期,孔子奠定了“理性主义”的汉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之所以把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他将“情感、观念、仪式不导向外在崇拜(如高耸入云震慑人的教堂),而是消融在以亲子血脉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现实关系中。”作者用“实践理性”(世俗生活的理性)来概括。如果和西方对比,这一特点更为鲜明,中国没有产生“神秘的情感迷狂(柏拉图)”和“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而是追求一种我把它称为“理性的和谐”的状态。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的建筑中也体现的很明显:平面铺开、相互连接/配合,而非供养神的庙堂。——这让我想起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把中国社会很多不好的事情都归结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觉得这种“归因”是荒谬的。正如美学上纵贯的“实践理性”之线索一样,我们一直不把外在的宗教作为立身之源,是由历史形成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这绝不是什么值得“苛责”的东西。我们的民族强调“人”的本体而非“神”,这不禁让我觉得是多么令自己欣喜的事。
接下来到了楚汉浪漫主义时期,一方面是南楚之地迷雾蔼蔼的浪漫主义乡土本色(如屈原的《离骚》),另一方面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更延续了先秦的“人的本质”,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人与神交往”(而并不是人向神臣服)、“对现实肯定”并同时渴望“羽化而登仙”的美妙心境。于是,神话、历史、现实,来世、今生,混合成为五彩缤纷的浪漫艺术世界。——在颜色的谱系上,我把这想象成彩虹色。
魏晋风度,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两汉经学崩溃,开启了自由开放、议论争辩之风。但此时战争不断、政治派系斗争(门阀士族)众多。于是,一方面产生了魏晋玄学,另一方面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常常发出”人生无常、性命短促“的悲伤。而这悲伤的底色是“对人生的执著。”——我觉得这样矛盾的心理解释得太好了,如同“悲观主义者”常常抱着最大的生的希望。我一直把魏晋在颜色谱系上看做是“玄青色”。它清癯瘦长、神仙风骨、酩酊大醉看似洒脱却实际还是放不下。
在“佛陀世容”这一章,作者讲了石窟艺术的不同阶段。从北魏南梁、到隋唐极盛、最后到宋衰落。在这一过程中,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战胜了外来的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北魏那几个洞窟故事:以身体的自我牺牲来期待来世的轮回和报偿,慢慢的,变成了充满中国味的人情世态大团圆。你看,外来的还是外来的,融在我们骨子里的优美和谐还在那里。——我又想起了马克思的“对立统一”哲学原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似乎就符合这种“优美和谐”。我在读他理论中两两相对的概念时,恰恰想起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对称、严谨、优美。
接着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盛唐(意气、功业)。中唐之后,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菩萨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大,文艺作品中越来越突出人的“心境、意绪”,直到晚唐,兴趣转为对日常狭小事物的关心,直到宋朝出现了词。——这是一个触角从外到内、从大到小的转换,看起来越来越小气,但反映在作品中是越来越个性化,带着越来越多样的个人作者风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宋元山水意境,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应和了世俗地主从考试上升、由野入朝的过程。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上来,从郊野小地方走到中央,难免不在日后产生对郊野和自然深深的眷念。但正如作者所说,这种眷念始终是隔着一层的,由它产生的山水不是真正农村老百姓日日耕作其中的山水,而是把其作为观赏和寄托对象的山水。最后,终于到了明清。大量市井作品出现的同时,也有不少表现封建社会末期哀伤基调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
一直到后记,作者依然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正如李泽厚老师所说,文艺作品反映的是那一时期人的“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所以,艺术作品就是打开了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这种整体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学,是绝然与现代测量的实证主义心理学不同的。如果你对“人”的秘密好奇的话,就去阅读文学吧。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字10
知道李泽厚是很早了。记得一本书里面讲一则80年代的北大逸闻,李泽厚在北大演讲完之后,有两个同学一直追出了几公里,去问问题。留在脑海里的,是北大学风之佳,李泽厚名声之盛。
现在才有机会读了他的《美的历程》,借的隔壁永昕的,读完了。另一本《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因为是自己从网上下载的,都几个月了,一直停留在第12页。
第一个感觉当然是文笔很好,尤其考虑到它是在___浩劫后不久的1979年动笔、1981年首次出版的。或者用另一句话说,《美的历程》是形容词的《美的历程》。“狞厉可畏乃至稚气妩媚(的早期青铜器)”,“(周代金文)圆浑沉雄”区别于“(殷代金文的)尖利直拙”,“(词境)尖新”“(诗境)厚重”而“(曲境)畅达”,“(屈原)忧愤”、“(李杜)豪诚”、“(白居易)明朗”、“(柳宗元)孤峭”,“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没有了准确华丽的形容词,这本书的魅力要少了三分之一。
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以来的艺术史和文学史;联系社会背景,剖析时代氛围对文艺的影响,甚至总结出某一个时代共同的文艺特征,而不是各自在各自领域埋头考据论证、自说自话,确实是有打通全局、豁然开朗之感。不过,窃以为,作者分析时代精神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如果不是多少有些主题先行、失之于牵强武断,那也是考虑到篇幅体例、以至于失之于简单抽象了。
作者引证广博、评析精到,这本书作为中国文艺欣赏指南,也是完全胜任。当然,如果是对照专门的美术史或者文学史来读,那可能就更好。
美的历程读后感500字10篇